|
|
|
? 教师简介 |
|
李季伦(1925.03.15--),男,河北乐亭人,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86年)、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0年)等荣誉称号 ,自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 学习与工作经历 |
|
194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留校任教。
1950年至今 历任中国(原北京)农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0-1982年 在美国Wisconsin大学生化系进修。1989年至今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2年至今 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5-1991年 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3-1995年 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1994-1996年 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1991-1995年 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
1995年至今 《微生物学报》主编
1991年至今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主编(中、英文版,2002年 至今)。
|
? 研究方向 |
|
|
? 主讲课程 |
|
|
? 联系方式 |
|
电话:62733331
邮件:zhfwang
通讯地址:
|
|
? 发表文章
|
|
文章目录
序号
|
文章名
|
期刊
|
作者
|
|
1.
|
洋麻炭疽病防治试验
|
植物病理学报,1956,2:141-152
|
相望年、李季伦
|
|
2.
|
大蒜杀菌素
|
植病知识,1(3):4-10,1957
|
李季伦
|
|
3.
|
北京农业大学赤霉素研究简况
|
植物生理学通讯,
58:53-55,1964
|
俞大绂、李季伦、罗国光
|
|
4.
|
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
|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13-28, 1980
|
李季伦、朱彤霞、张 篪
|
|
5.
|
花生根瘤菌自生固氮
|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2:10,1980
|
李季伦、吴柏和、曹增良
|
|
6.
|
花生根瘤菌35-1、E-2 田间
接种效果
|
土壤肥料,3-4,1983。
|
陈文新、杨洁彬、吴柏和、杨苏声、曹增良、李季伦
|
|
7.
|
新疆地区根瘤菌的特性分析
|
土壤肥料,4-7,1984
|
陈文新、吴柏和、曹增良、梁继红、李季伦
|
|
8.
|
北京郊区固氮螺菌的研究
|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0(3): 321-329, 1984
|
杨洁彬、曹增良、李季伦
|
|
9.
|
发酵工程
|
世界农业,7:27-29,1984
|
李季伦
|
|
10.
|
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合成条件的研究
|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1:5-14, 1985
|
王 滨、张 篪、
李季伦
|
|
11.
|
串珠镰刀菌素的提取及其毒理
|
医学研究通讯, 10:
306-307,1986.
|
李季伦、史 艇、
章 红
|
|
12.
|
根瘤菌的聚类分析初探
|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2,1:57-64, 1986
|
牛天贵、陈文新、李季伦、俞大绂
|
|
13.
|
根瘤菌数值分类
|
微生物学报,28:102-108, 1988,
|
陈文新、祁幼林、李季伦、俞大绂
|
|
14.
|
串珠镰刀菌素及其毒理
|
微生物学报, 29(2):93-100, 1988
|
章 红、李季伦
|
|
15.
|
耐盐高效大豆根瘤菌的构建
|
微生物学报,29(2):107-112, 1989
|
杨苏声、李季伦
|
|
16.
|
高赖氨酸蛋白的筛选及其基因克隆
|
高新技术新技术农业应用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p.221-225, 1990
|
卢孟柱、马荣才、敖光明、李季伦
|
|
17.
|
微生物激素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生物学卷,491-492,1991
|
李季伦
|
|
18.
|
粮食内串珠镰刀菌素的液相色
谱分析
|
环境化学, 10(4):63-66, 1991
|
罗 毅、胡绪英、郑集声、杨进生、
章 红、李季伦
|
|
19.
|
巴西固氮螺菌的质粒及nifHDK基因定位
|
微生物学报,31(4):
255-260, 1991。
|
何路红、李季伦
|
|
20.
|
肺炎克氏杆菌nifA在巴西固氮螺菌中的功效
|
微生物学报,31(5):
338-345 , 1991。
|
张耀平、李季伦
|
|
21.
|
几种固氮菌nifA基因片段的同源性分析
|
微生物学报,32(5):
309-313, 1992,
|
阎大来、李季伦
|
|
22.
|
生物素核酸探针的制备及应用
|
微生物学通报,19(4):241-245, 1992。
|
何路红、阎大来、李季伦
|
|
23.
|
关于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几丁质酶来源及效应的研究--强作用黄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
植物病理学报, 22(4):323-327, 1992
|
陈三风、李季伦、裘维藩
|
|
24.
|
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渗透调节
|
微生物学报,33(2):
86-91, 1993,
|
杨苏声、曾 静、
李季伦
|
|
25.
|
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的耐盐性研究
|
微生物学报, 33(4):260-267 , 1993,
|
吴 健、杨苏声、
李季伦
|
|
26.
|
红豆草根瘤菌的耐盐和共生性状改造
|
北京农业大学学
报,19(2): 1-6, 1993
|
朱晓玉、杨苏声、李季伦
|
|
27.
|
Tn5-Mob系统诱导根瘤菌属之间耐盐和共生性状的转移
|
生物工程学报,9(3): 193-197,1993。
|
杨苏声、吴拙如、高为民、李季伦
|
|
28.
|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对豆科根瘤菌的鉴定
|
微生物通报,20(5):120-133,1993。
|
杨苏声、谢小保、李季伦
|
|
29.
|
固氮螺菌固氮调空研究进展
|
高技术通讯,3 (2):
41-44, 1993
|
何路红、阎大来、李季伦
|
|
30.
|
固氮酶催化的放氢反应
|
微生物学报,33(5):320-330,1993.
|
张振水、吴柏和、李季伦
|
|
31.
|
电导率仪在测定发酵液体积中的应用
|
微生物通报,20
(3):185-189,1993。
|
王玉万、郭 正、
李季伦
|
|
32.
|
几丁质酶研究历史和发展前景
|
微生物通报20(3):156-160,1993.
|
陈三风、李季伦
|
|
33.
|
几丁质酶的纯化和性质
|
微生物学报,34(1):14-19,1994。[42]:。
|
陈三风、李季伦
|
|
34.
|
作物根际和叶围中,产几丁质酶微生物的分布及其抑制真菌作用
|
中国生物防治 1994,10(2)58-61
|
陈三风、李季伦
|
|
35.
|
罗 毅;镰刀菌毒素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
环境科学[43] 、,15(1):65-68,1993 [44]
|
章 红、李季伦
|
|
36.
|
克山病病区粮食中串珠镰刀菌素的检测
|
中华医学杂志,74(9):
562-563 , 1994 [45] :。
|
章 红、李季伦
|
|
37.
|
串珠镰刀菌素的结构与毒素的关系
|
微生物学报,34(2):119-123, 1994
[46] :。
|
章 红、李季伦
|
|
38.
|
胶孢镰刀菌产生串珠镰刀菌素的不稳定性
|
真菌学报, 14(2):116-122, 1995 [47] :
|
章 红、吴 江、李季伦
|
|
39.
|
粮食和水中串珠镰刀菌素的脱毒
|
中国环境科学,15(2):76-80,
1995.
|
章 红、李季伦
|
|
40.
|
用PCR方法扩增深红红螺菌的draT 基因
|
生物工程学报,10(1): 93-95, 1994
|
何路红、阎大来、李季伦
|
|
41.
|
l gt11 克隆载体及其衍生物
|
微生物通报,21(4);93-100,1994
|
马荣才、李季伦
|
|
42.
|
插入诱变在固氮细菌中的应用
|
微生物通报,
21(2):101-105,1994
|
马旅雁、何路红、阎大来、李季伦
|
|
43.
|
固氮螺菌与植物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
微生物学通报,
22(3): 176-179, 1995
|
阎大来、何路红、李季伦
|
|
44.
|
巴西固氮螺菌ntrBC基因的克隆与核苷酸序列分析。
|
微生物学报,35(4):242-249, 1995,
|
阎大来、何路红、李季伦
|
|
45.
|
肺炎克氏杆菌nifA基因在巴西固氮螺菌固氮基因表达的铵调节中的作用
|
生物工程学报, 11(4): 385-388,1995
|
何路红、阎大来、马旅雁、李季伦
|
|
46.
|
肺炎克氏杆菌nifA基因对巴西固氮螺菌nifH启动子的转录激活作用
|
生物工程学报, 11(3): 205-210, 1995
|
阎大来、何路红、马旅雁、李季伦
|
|
47.
|
赤霉素A4、A7的发酵研究
|
真菌学报,14(4): 302-309, 1995
|
颜方贵、何增国、秦杰、李季伦
|
|
48.
|
腐马素的研究概况
|
微生物学通报 1997-01
|
章 红、李勇 、
李季伦
|
|
49.
|
赤霉素A9检定方法的建立和发酵的初步研究
|
生物工程学报, 13(12): 184-189, 1997
|
颜方贵、夏书华、刘新泉、李季伦
|
|
50.
|
自养黄杆菌合成羟基丁酸和羟基戊酸共聚体的发酵研究
|
微生物学报,36(5):351-359, 1996,
|
赵良启、田杰生、吴柏和、李季伦
|
|
51.
|
真养产碱杆菌聚羟基烷酸合成酶基因在欧文氏菌中表达
|
生物工程学报,13(3): 298-303,1997
|
田杰生、李季伦
|
|
52.
|
固氮螺菌的固氮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
生物工程学报,13(2): 115- 120.--1997.
|
赵银锁、李季伦
|
|
53.
|
巴西固氮螺菌Yu62 draTG基因及其下游区域的克隆与核苷酸序列分析
|
生物工程学报, 13(3): 227-235,1997
|
马旅雁、李季伦
|
|
54.
|
巴西固氮螺菌Yu62 draTG基因启动子区域的核苷酸序列及其功能分析
|
生物工程学报,13(4): 343-349,1997
|
马旅雁、李季伦
|
|
55.
|
固氮遗传学研究进展
|
农业生物工程(莽克强主编)pp.15-47,
1998, 化学工业出版社。
|
马旅雁、李季伦
|
|
56.
|
Xanthobacter.autotrophicus产生聚-β-羟基烷酸的显微观察研究
|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02
|
刘宏生、李季伦
|
|
57.
|
固氮螺菌与植物相互作用的遗
|
传学研究进展1997,11月
|
马旅雁、李季伦
|
|
58.
|
植物几丁质酶的结构、基因及其表达
|
生物工程进展
1998,18,2
|
陈三风、刘德虎 、李季伦
|
|
59.
|
我国生物固氮研究的现状和对策
|
《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周光召主编),
144-148,中国科技出版社,1998
|
李季伦
|
|
60.
|
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载体的构建及应用
|
生物工程学报,14(1):6-14,1998
|
杨闰英、胡志浩、邓子新、李季伦
|
|
61.
|
苏云金芽孢杆菌d-内毒素cryIA(c )基因在大肠杆菌和变铅青链霉菌中表达
|
生物工程学报,14(2):119-124,1998
|
杨闰英、胡志浩、邓子新、李季伦
|
|
62.
|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在阿维链霉菌中的表达
|
微生物学报,
40(1):50-56,2000
|
文 莹、李季伦
|
|
63.
|
巴西固氮螺菌Yu62 draTG基因及其下游区域的定位诱变
|
生物工程学报, 15(3):145-151,1999
|
马旅雁、吴粤、王娟、赵银锁、
李季伦
|
|
64.
|
玉米瘤黑粉菌的遗传交配型
|
微生物学通报 2001.2
|
陈三风、刘德虎 、李季伦
|
|
65.
|
土霉素(Aspergillusterreus)产生洛伐他汀(lovastatin)的研究
|
微生物学杂志 2000-20-4
|
蔡晶晶,李季伦
|
|
66.
|
生物固氮的分子机制
|
《当代生物学》(邹承鲁主编),350-352,中国致 公出版社,2000。
|
李季伦
|
|
67.
|
固氮酶催化机制及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进展
|
自然科学进展,
10(6):481-490,2000
|
王友绍、李季伦
|
|
68.
|
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及阿维菌素B1的鉴定
|
生物工程学报,16(1):31-35,2000
|
宋 渊、曹贵明、陈芝、李季伦
|
|
69.
|
高产稳产聚羟基烷酸的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
|
微生物学报,40(1):26-31,2000
|
田杰生、宋海琛、吴柏和、王珍芳、李季伦
|
|
70.
|
串珠镰刀菌素降解菌的筛选及特性分析
|
微生物学报,
40(5):513-517,2000
|
陈卫琴、章红、李季伦
|
|
71.
|
洛伐他汀产生菌土曲霉原生质提的制备与再生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5(5):1-5,2000
|
蔡晶晶、李季伦
|
|
72.
|
链霉菌的可转座因子
|
微生物学报40(3);334-337,2000
|
曾红梅,谭华荣,
李季伦
|
|
73.
|
双价杀虫蛋白基因在荧光假单胞杆菌中的表达及增效
|
微生物学报,40(6);573-578,2000
|
丁之铨、张杰、宋福平、黄大昉、
李季伦
|
|
74.
|
杀虫遗传工程荧光假单胞菌IPP202部分生物学特性
|
微生物学报,41(1):3-8,2001.
|
丁之铨、张 杰、陈中义、黄大昉、李季伦
|
|
75.
|
球孢白僵菌营养亲和型多样性与生态背景的关系
|
菌物系统,19(2):230-235,2000
|
王成树、高松、李增智、李季伦
|
|
76.
|
巴西固氮螺菌Yu62 glnB基因和glnZ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5(1): 9-13,2000
|
陈三凤、杨 红、王 娟、李季伦
|
|
77.
|
巴西固氮螺菌Yu62 glnZ基因及其相邻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9(1):29-32,2001
|
陈三凤、杨 红、
李季伦
|
|
78.
|
300L气升式反应器高密度培养生产PHB实验
|
化工冶金,18(4)358-362,1997
|
盛青、田杰生、
李季伦
|
|
79.
|
15L气升式反应器中PHB高密度培养实验研究
|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14(1):92-96, 1998.
|
莫海涛、田杰生、李季伦
|
|
80.
|
阿维链霉菌中aveD基因阻断对阿维菌素合成的影响
|
微生物学报,41(4);440-446,2001.8
|
陈芝、宋渊、文莹、李季伦
|
|
81.
|
株产生聚-β-羟基烷酸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
中国公共卫生 2000年第16卷5期
|
刘宏生、李季伦
|
|
82.
|
链霉菌的可转座因子
|
微生物学报 2000年第3期334-337
|
曾红梅、谭华荣、李季伦
|
|
83.
|
巴西固氮螺菌Yu62 glnB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
遗传学报,28(10):964--970,2001
|
李周华、陈三凤、李季伦
|
|
84.
|
巴西固氮螺菌鞭毛调节基因flbD鉴定
|
科学通报,2001年 第46卷 第15期 1284-1287页
|
王 娟、阎大来、李季伦
|
|
85.
|
阿维链霉菌中aveD基因阻断对合成的影响
|
微生物学报,41卷 4期2001年8月
|
陈 芝、宋 渊、文莹、 李季伦
|
|
86.
|
巴西固氮螺菌中PⅡPz固氮调节中的不同作用
|
微生物学报,41卷 5期2001年10月
|
陈三凤、管 乐、 应娇研、李周华、王 娟、 李季伦
|
|
87.
|
Avermectins 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1年6月,第26卷3期
|
宋渊、李季伦
|
|
88.
|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在肉桂地链霉中的表达对其细胞生长及抗生素合成的影响
|
生物工程学报,17(1):24-28,2001.1
|
文莹、宋渊、
李季伦
|
|
89.
|
巴西固氮菌Yu62glnZ基因及其相邻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年9月(1):29-32
|
陈三凤 杨红
李季伦
|
|
90.
|
巴西固氮螺菌Yu62 nifA基因克隆测序及功能分析
|
微生物学报,41(6);2001.12,655-661
|
王 娟, 陈三凤, 马旅雁 , 李季伦
|
|
91.
|
玉米联合固氮工程菌的增产和节约氮肥的效果
|
土壤肥料 2002.(1)
|
陈三凤、李季伦、姚腾云、于锦香
|
|
92.
|
Tn 4560 在圈卷产色链霉菌中的转座及其在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克隆中的应用
|
微生物学报 2002-42(11-18)
|
曾红梅、谭华荣、李季伦
|
|
93.
|
固氮条件下Greifswald磁细菌的深层培养及其固氮活性的调节
|
科学通报,2002 ,22
|
姜伟 赵德华 李颖 田杰生 王珍芳
李季伦
|
|
94.
|
阿维链霉菌中aveD基因缺失阿维菌素对合成的影响
|
微生物学报,42(5);534-538,2002.10
|
陈芝 文莹 宋渊 李季伦
|
|
95.
|
纪念《微生物学报》创刊五十周年
|
微生物学报2003 03
|
李季伦
|
|
96.
|
巴西固氮螺菌中NifA与PII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
科学通报,2003,47(23):1820-1823
|
陈三凤 杜金萍 伍丽娴 赵银琐
李季伦
|
|
97.
|
巴西固氮螺菌Yu62glnZ基因及其相邻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9(1):29-32
|
陈三凤、杨红、
李季伦
|
CNKI
|
98.
|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在肉桂地链霉菌中的表达对其细胞生长及抗生素合成的影响
|
生物工程学报2001,17(1):24-28
|
李季伦
|
CNKI
|
99.
|
Avermectins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1,26(3):176-180
|
宋渊, 李季伦, 王得明, 刘世宽
|
|
100.
|
巴西固氮螺菌Yu62glnB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
遗传学报2001,28(10):964-970
|
李周华、陈三凤、
李季伦
|
CNKI
|
101.
|
杀虫遗传工程荧光假单胞菌IPP202部分生物学特性
|
微生物学报2001,41(1):3-8
|
丁之铨、张杰、陈中义、黄大昉、李季伦
|
CNKI
|
102.
|
阿维链霉菌中aveD基因阻断对阿维菌素合成的影响
|
微生物学报2001,41(4):440-446
|
陈芝、宋渊、文莹、
李季伦
|
CNKI
|
103.
|
巴西固氮螺菌中PⅡ和PZ在固氮调节中的不同作用
|
微生物学报2001,41(5):523-529
|
陈三凤、管乐、应娇妍、李周华、王娟、李季伦
|
CNKI
|
104.
|
巴西固氮螺菌Yu62nifA基因克隆 、测序及功能分析
|
微生物学报2001,41(6):655-661
|
王娟、陈三凤、马旅雁、李季伦
|
CNKI
|
105.
|
阿维链霉菌中aveD基因缺失对阿维菌素合成的影响
|
微生物学报2002,42(5):534-538
|
陈芝、文莹、宋渊、
李季伦
|
CNKI
|
106.
|
Tn 4560 在圈卷产色链霉菌中的转座及其在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克隆中的应用
|
微生物学报2002,42(1):11-18
|
曾洪梅、谭华荣、
李季伦
|
CNKI
|
107.
|
纪念《微生物学报》创刊五十周年
|
微生物学报2003,3
|
李季伦
|
CNKI
|
108.
|
趋磁螺菌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及磁小体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
微生物学报2004,44(4):440-444
|
李峰、李颖、姜伟、
王珍芳、李季伦
|
CNKI
|
文章目录
序号
|
文章名
|
期刊
|
作者
|
|
109.
|
Influence of pN2 and pD2 on HD formation by various nitrogenases.
|
Biochemistry, 22: 4472-4480, 1983
|
Li, Ji-Lun and R.H.Burris
|
|
110.
|
The possibility of creating N2-fixing higher plants. Report on China-Japan
|
Symposium on Applied Microbiology, Beijing, p16-18, 1986
|
Li,Ji-lun
|
|
111.
|
Numerical taxonomic study of the fast-growing soybean rhizobia and a proposal that Rhizobium fredii be assigned to Sinorhizobium gen,nov.
|
Inter.J.Sys.Bacteriol.,38(4): 392-397, 1988
|
Chen W.X. Yan G.H. and Li J.L:
|
|
112.
|
Mechanism of toxicity of moniliformin
|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ese Association of Mycotoxicology, p109-110,1988。
|
Zhang Hong and Li Ji-Lun
|
|
113.
|
Characterization of Rhizobium huakuii sp.nov. isolated from the root nodules of Astraglus sincus.
|
IJSB, 41(2): 275-280, 1990
|
Chen,W.X.,Li,G.S. Qi,Y.L.,Wang,E.T. and Li,J.L
|
|
114.
|
Microbial secondary metobolites in Chinese agriculture.
|
Advanced Technology Assessment System ,Issue 9 Winter 1992,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p.346-347, 1992
|
Li,Ji-lun
|
|
115.
|
Mechanism of H2 evolution by nitrogenase.
|
R.Palacios et al.(eds.), New Horizons in Nitrogen Fixation , p.154, 1993
|
Zhang,Z.S., Wu B.H. and Li,J.L:
|
|
116.
|
Cloning and sequencing of ntrBC and a nifA homologous region from Azospirillum brasilense.
|
R. Palacios et at.(eds.),New Horizons in Nitrogen Fixation, p.509, 1993
|
Yan,D.L.,He,L.H., and Li, J.L
|
|
117.
|
Effect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nifA on the regulation of nifA gene expression by ammonia in Azospirillum brasilense,
|
Henazi,NA et al (eds),
Nitrogen Fixation with Non-Legumes.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pp.341-
342,1994.
|
He,LH, Yan, DL, Li,JL
|
|
118.
|
Cloning and sequencing of a homologous fragment of draT and drag Genes from Azoepirillum brasilense Yu62.
|
I.A.Tikhonovich et al. (eds), Nitrogen Fixation: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p48, 1995.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Ma, L.Y., Li,J.L.
|
|
119.
|
Detoxifying moniliformin in grains and water.
|
J.Enviro.Sci.
9(2): 215-220,1997
|
Zhang,H. And Li,J.L
|
|
120.
|
Advances in the regulation of nitrogen fixation genes in Azospirillum brasilense.
|
Report on Symposium of Korea-China for Agrobiotechnology,pp69-78,1997.
|
Li,J.L., Zhao,Y.S.
|
|
121.
|
Cloning and sequencing of draTG genes and their downstram region of Azospirillum brasilense Yu62.
|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13(3):144-152,1977
|
Ma, L.Y. and Li,J.L
|
|
122.
|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function of the promoter region of draTG genes from Azospirillum brasilense Yu62
|
Chinese J. Biotech. 13(4): 212-217, 1997.
|
Ma,L.Y. and Li,J.L
|
|
123.
|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 cloned nifA homologous gene of
Azospirillum brasilense Yu62
|
Nitrogen Fixation with Non-Legumes (Kauser,A.et al
eds), 21-24, 1998
|
Su Gui, Zhao Yinsuo, Li Jilun:
|
|
124.
|
Molecular recongnetion in
Nitrogenase catalysis and two protonrelay pathways from P-cluster to M-center
|
C.Elmerich, et al. (eds)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pp 78-79, 1998
|
Wan,H-L,Huang,J.W.,Zhang,F-Z,Wu, Y., Xu L-S, Li,J.L.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125.
|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lagellar biosynthesis regulatory gene flbD in Azosirillum brasilense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1, 46(22):1885-1889.
|
Wang Juan,Yan Dalai & li ji lun
|
|
126.
|
Clonazition Partern of Azospirillum brasilense on Maize Roots
|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3, 45(6):748-752
|
Liu Yuan, Chen Sanfeng and Li Jiun
|
|
127.
|
Interaction between PII and NifA in Azospirillum brasilense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3,48(2):170-174
|
Chen Sanfeng et al Li Jiun,
|
|
128.
|
Deletion Analysis of Oligomycin PKS Genes (olmA)in 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4,49(4):
350-354
|
Zhang Xiaolin, Chen Zhi, Zhao Jinlei, Song Yuan, Wen Ying,
Li Jilun,
|
SCI
|
129.
|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ouble Mutants in Nitrogenase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
Chinese Science Bullet,2004,49(16):
1707-1713
|
Zhao Dehua & Li Jilun
|
SCI
|
130.
|
Clon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sequences flanking mini-Tn5 in the magnetosomes deleted mutant NM4 of Magnetospirillum gryphiswaldense MSR-1
|
Sci China C Life Sci. 2005,Dec;48(6):
574-84.
|
Li Feng, Li Ying, Jiang Wei, Wang Zhenfang; Li Jilun
|
SCI
|
131.
|
Screening of the interacting proteins with NifA in Azospirillum brasilense Sp7 by the yeast two-hybrid system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 50 ( 7): 641-646
|
Chen Sanfeng; Guan Yu; Tu Ran; Sun Wengai; Li Jilun
|
SCI
|
132.
|
Construction of ivermectin producer by domain swaps of avermectin polyketide synthase in 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6 Oct;72(5):986-94. Epub 2006 May 16.
|
Xiaolin Zhang, Zhi Chen, , Meng Li, Ying Wen,
Yuan Song, Jilun Li
|
SCI
|
133
|
Cloning,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thiolase gene from Clostridium pasteurianum
|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6 August
Volume 28
Number 16
1227-1232
|
Yonghong Meng, Jilun Li
|
SCI
|
134
|
Hydrogen production by draTGB hupL double mutant of Rhodospirillum rubrum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
2006 November Volume 51, Number 21
|
Zhu Ruiyan, Wang Di, Zhang Yaoping, Li Jilun
|
SCI
|
135
|
Enhancement and selective production of avermectin B by recombinants of 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via intraspecific protoplast fusion
|
2007 52 (5): 616-622
|
CHEN Zhi, WEN Jia, SONG Yuan, WEN Ying and LI Jilun
|
SCI
|
136
|
Fermentation of 1,3-propanediol by a lactate deficient mutant of Klebsiella oxytoca under microaerobic conditions
|
2007 January
|
Guang Yang, Jiesheng Tian, Jilun Li
|
SCI
|
137
|
An adpA homologue in 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is involved in regulation of morphogenesis and melanogenesis.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52 (5): 623-630
|
ZHAO Jinlei, WEN Ying, CHEN Zhi, SONG Yuan and LI Jilun
|
SCI
|
138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2,3-Butanediol in 1,3-Propanediol Broth of Klebsiella Oxytoca
|
07. 1039-1042
|
YANG Guang, HAO Jian, LI jilun
|
SCI
|
139
|
Analysis of active sites for N2 and H+ reduction on FeMo-cofactor of nitrogenase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August
Volume 52
Number 152088-2094
|
|
SCI
|
140
|
Isolation of a flagellar operon in Azospirillum brasilense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FlbD
|
Issue 6
521-528
|
Yanqi Chang, Tao Tang, Ji-Lun Li
|
SCI
|
141
|
阿维菌素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与展望
|
自然科学进展
2007年03期
|
陈芝; 宋渊; 文莹; 李季伦;
|
核心期刊
|
142
|
趋磁细菌的特点及其纳米磁小体的合成条件
|
|
姜伟; 田杰生; 李颖; 李季伦;
|
ASPT/ CJFD
|
1
|
Cloning,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thiolase gene from Clostridium pasteurianum
|
Yonghong Meng, Jilun Li
|
Biotechnology Letters
|
2006 August
Volume 28
Number 16
1227-1232.
|
2
|
Hydrogen production by draTGB hupL double mutant of Rhodospirillum rubrum under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
Zhu Ruiyan, Wang Di, Zhang Yaoping, Li Jilun
|
|
2006 November Volume 51, Number 21
|
3
|
Fermentation of 1,3-propanediol by a lactate deficient mutant of Klebsiella oxytoca under microaerobic conditions
|
Guang Yang, Jiesheng Tian, Jilun Li
|
|
2007 January
|
4
|
Analysis of active sites for N2 and H+ reduction on FeMo-cofactor of nitrogenase
|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7 August
Volume 52
Number 152088-2094
|
5
|
Isolation of a flagellar operon in Azospirillum brasilense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FlbD
|
Yanqi Chang, Tao Tang, ji-Lun Li
|
|
Issue 6
521-528
|
|
? 获奖情况
|
|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人事部1990.05
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 附名册 北京市总工会1986.05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分类地位的确定及其DNA转化 国家教委1991.07
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马杜霉素研究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96.12
一九八八年度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1989.04
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获北京科学技术奖成果二等奖 北京市人民政府1980.03
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获技术改进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80.12
1983-1984年度,教学,科研工作成绩优异,被评为部属重点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 1985.9
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从九一年七月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并发证书 国务院1991.10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工作者 国家计委 国家教委 中科院 农业部 1990.04
|
? 承担项目及课题
|
|
李季伦先生科研经费情况
编 号
|
项目号
|
项目名称
|
主持人
|
经费来源
|
经费数额
|
起止日期
|
1
|
生08-02
|
赤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
|
李季伦、颜方贵、
王益民
|
农业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
|
5.7万
|
1987-1990
|
2
|
固氮酶放氢机制
|
李季伦、吴柏和、张振水、何路红、闫大来、刘宏生
|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
|
2.5万
|
1988-1990
|
3
|
75-71-07-07
|
玉米赤烯酮高产菌种的选育及其发酵工艺的研究
|
李季伦
|
中国科学院
|
10万
|
1987-1990
|
4
|
075-05-04-01
|
饲料添加剂-莫能菌素的研究
|
郑应华、李季伦、周前、
吴宏宇
|
商业部
|
10万
|
1987-1991
|
5
|
75-71-07-07
|
农用生理性物质及微生物制剂的开发和工艺改进-阿弗米丁的研制
|
李季伦、宋渊、
李彤、
|
中国科学院,
“七五“攻关
|
8万
|
1987-1990
|
6
|
3870080
|
高效联合固氮体系遗传工程
|
李季伦、吴柏和、张耀平、何路红、闫大来、刘宏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0万
|
1988-1990
|
7
|
863-101-04-07
|
玉米联合固氮能力的开发利用
|
张耀平李季伦何路红吴柏和
|
科技部
“863”
|
60万
|
1989-1990
|
8
|
巴氏梭菌固氮
|
李季伦、吴柏和、张振水、
|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
|
2.5万
|
1993-1995
|
9
|
85-2-12-01
|
微生物及其产物在石油工业上的应用
|
李季伦、田杰生、
|
国家科委“八五“攻关
|
15万
|
1990-1993
|
10
|
85-722-03-07
|
阿弗米丁的开发
|
李季伦、宋渊、
李彤、
唐慧、
|
农业部
“八五“攻关
|
16万
|
1991-1995
|
11
|
92110100163922
|
阿弗米丁的中试
|
李季伦、宋渊、
李彤、
唐慧、
|
邯郸市斯大达医药保健研究所-横向
|
10万
|
1993-1994
|
12
|
863-101-04-02
|
玉米联合固氮的研究
|
何路红、李季伦、闫大来、
|
科技部
“863”
|
75万
|
1991-1995
|
13
|
38970029
|
串珠镰刀菌素的快速检测和解毒方法
|
章红、
李季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5万
|
1990-1992
|
14
|
虾青素的研究
|
李季伦、王秋旗、
|
河南灵宝-横向
|
6万
|
1992-1993
|
15
|
马杜霉素的研究
|
李季伦、郑应华、文莹、
|
农业部“八五“攻关
|
10万
|
1991-1995
|
16
|
马杜霉素的研究
|
李季伦、郑应华、文莹、
|
横向
|
20万
|
1991-1995
|
17
|
马杜霉素的研究
|
李季伦、郑应华、文莹、
|
横向
|
3万
|
1993-1995
|
18
|
96-C01-02-03
96-C01-02-03A
96-C01-02-03-01
|
“九五”国家攻关高效低毒兽用抗生素----生物技术开发微生物农药
|
李季伦
|
攻关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
|
195万
100万
95万外拨
|
1996-2000
1998-2000
1996-2000
|
19
|
2001AA214071
|
伊维菌素(Ivermectin)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
文 莹李季伦
|
科技部
“863
|
30万
|
2001-2004
|
21
|
715-004-0200
|
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PHA
|
李季伦田杰生
|
“863” 科技部
|
10万
|
1998-2001
|
22
|
2E+09
|
巴西固氮螺菌中flbD基因及其相邻基因的克隆、测序和功能分析
|
李季伦
|
博士点国家教委
|
6万
|
2000-2002
|
23
|
30270019
|
固氮酶催化N2和H+还原机制
|
李季伦
|
自然科学基金
|
25万
|
2003-2005
|
24
|
30170012
|
趋磁细菌高密度培养及其固氮酶特性
|
李季伦
|
自然科学基金
|
20万
|
2002-2004
|
25
|
39970006
|
固氮酶活性中心催化N2和H+还原位点的分析
|
王友绍李季伦
|
自然科学基金
|
15万
|
2000-2002
|
26
|
39970015
|
用酵母双杂合系统克隆固氮螺菌中的固氮负调空基因
|
赵银锁
|
自然科学基金
|
12万
|
2000-2002
|
27
|
2001BA708B01-04
|
生物化工原料与新材料(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
|
李季伦
|
“十五”攻关
|
15万
|
2002-2004
|
28
|
横向
|
李 颖
李季伦
|
新疆
|
10万
|
2002
|
29
|
2001CB108904
|
联合(内生)固氮基因调控与氮素贡献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
李季伦
|
"973"“科技部
|
95万
|
2002-2007
|
30
|
2001AA214211
|
巴西固氮螺菌NifA活性调节机制
|
李季伦
|
国际合作项目
|
24万
|
2000-2002
|
31
|
2003CB114205
|
农业微生物杀虫防病功能基因的发掘和分子机理研究(子课题名称重要农用抗生素的基因簇资源发倔及组合生物合成
|
李季伦
|
“973” 科技部
|
80万
|
2003-2008
|
32
|
2004AA214131
|
农用抗生素的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
李季伦
|
“863” 科技部
|
20万
|
2004-2005
|
33
|
2003AA214010
|
新型高效固氮菌剂的研究
|
张耀平李季伦
|
“863” 科技部
|
30万
|
2004-2005
|
34
|
2004AA218032
|
高产细菌钠米磁性颗粒基因工程大肠杆菌的构建
|
李 颖
田杰生
李季伦
|
“863” 科技部
|
63万
|
2001-2005
|
35
|
30570023
|
菌磁小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李季伦
|
自然科学基金
|
25万
|
2006-2008
|
36
|
2006AA02Z233
|
工业发酵制备细菌纳米磁小体工艺技术特殊设备
|
姜伟 、李季伦、
李 颖、王珍芳
|
“863” 科技部
|
80万
|
2006.1-2009.12
|
37
|
(2004AA218032)
|
磁细菌优化培养及纳米磁小体应用基础研究
|
李 颖,李季伦,姜伟
|
“863” 科技部
|
40万
|
2004.1-2005.12)
|
|
? 专利情况
|
|
序号
|
专利名称
|
专利授权号
|
获准国别
|
完成单位
|
完成人
|
类别
|
申请专利日期
|
备注
|
1
|
用趋磁细菌生产磁性颗粒的方法及其中使用的培养基
|
CN1472308A
(公开号)
|
中国
|
中国农业大学
|
姜伟.付刚.李颖.田杰生.王珍芳.李季伦
|
独立完成
|
2002.8.2
|
2006.1.18
授权
|
2
|
趋磁细菌纳米磁性颗粒的提取和醇化方法
|
03153488.0
|
中国
|
中国农业大学
|
李颖.姜伟. 付刚.李季伦
|
独立完成
|
2003.8.14
|
2006.1.11
授权
|
3
|
含多拷贝nifA基因的巴西固氮螺菌DraT工程菌株
|
ZL 03 1 38429.3
|
中国
|
中国农业大学
|
李季伦.陈三凤张耀平.赵银锁.马旅雁.王娟
|
独立完成
|
2003.6.2
|
2006.5.3
授权
|
|
? 社会兼职
|
|
|
| |